城市路面塌陷,行人步步惊心
近年来,出现路面塌陷的城市越来越多。搜索“路面塌陷”,就会看到马路上、人行道上、施工现场上的一个个大坑,人和车跌落其中,各式管道露了出来。
相关报道也不胜枚举:
2012年4月,北京市北礼士路上一处路面突然塌陷,一位行人落入形成的热水坑中,全身99%烫伤,最终不治身亡;
2014年1月至9月,河南省郑州市中原路与西三环交叉口附近先后发生12次塌陷;
2015年8月,黑龙江哈尔滨市道里区一处公交站台突发塌陷,4名市民坠入坑中;
2016年8月,甘肃省兰州市一天之内至少出现4处路面塌陷……
有时,路面塌陷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2008年,浙江省杭州市风情大道地铁一号线施工现场发生塌陷,塌陷深约20m,长约100m,造成11辆汽车落入坑中,21人死亡。
杭州地铁施工现场路面坍塌
2012年,国土资源部、水利部印发的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(2011—2020年)》指出,目前全国遭受地陷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,分布于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等20个省区市。地面沉降灾害具有形成时间长、影响范围广、防治难度大、难以恢复等特点,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可见,路面塌陷并非一城一地的问题,理应获得更多的重视。
中国城市路面塌陷,是天灾,更是人祸
路面塌陷原因很多,特殊的地质条件,持续的暴雨等自然原因会造成路面塌陷,但不少业内人士指出,人为因素才是造成路面塌陷的主要原因。
天津大学水利工程安全与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三位学者曾对全国2005年—2015年中的120次路面塌陷案例进行分析,结果发现路面塌陷中,人为因素占65起,自然因素占22起,两者共同作用13起,原因未查明20起。
与人为因素有关的至少占总数的65%,且人为因素中,管道破损和施工占比为87%。
自来水管爆裂路面塌陷
管道破损后,水体会不断渗入土层中,随着这些细小的流动通道不断增大,水流动时就将松散物质带走了。随着泥土颗粒和土壤的流失,地面逐渐下沉。
每个城市的地下都有电力、路灯、通讯、天然气、热力等各种管线,每条管道埋入地下,都需要对马路“开膛破肚”。如果施工后回填不密实,地下松散土体就会逐渐被流水冲走,造成地面塌陷。
施工的道路
这就让城市路面塌陷常常发生的很突然:路面下的土体流失形成了空洞,路面上可能还看不出损坏的痕迹,而路面一旦塌陷,过程又十分短暂,很难预警。此次达州发生的路面坍塌即是如此。
除了突然,城市路面坍塌还会反复发作。这是因为路面坍塌的背后,是路面下水土流失,土体有空洞,无力承载路面压力,而土体空洞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。一处路面塌陷,会加剧塌陷处周围区域水土流失。
如果只治理一次塌陷,而未对该区域进行检查和治理,极易再次发生塌陷。这也是2014年郑州某路段路面先后坍塌12次的原因所在。
“共同沟”虽好,但推广太难
城市地面屡屡塌陷,一些学者建议应该借鉴日本经验,建设共同沟。共同沟,在我国又叫综合管廊。简单说,在地下挖掘隧道,就是把将自来水管、污水管、电力管线、煤气管线、通讯电缆等管线统一囊括其中。
共同沟,既便于人们及时维护各类管道,又能避免反复开挖造成的回填不实,当然是治理路面塌陷的治本之策。
然而,建设共同沟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。首先,共同沟的成本高昂。资料显示,在深圳建设一公里共同沟,差不多要2-3亿元。而且共同沟是规模效应,只在一条或两条马路下面修共同沟远远不够,需要在某一区域大规模建设,形成网格状。
虽然共同沟长远效益显著,但眼下却是一大笔开支,自己任内留下债务,让继任者乘凉,显然有人不乐意。更何况,修共同沟,人们不容易看到,看不到,又怎么算“政绩”?
即使地方政府愿意修,由于地下管线的种类、权属企业、行政管理部门繁多,各种类别的管线运行特点、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各不相同,各部门之间权限划分与利益争夺也是个难题。
以上海浦东张杨路的共同沟为例,虽然其在2001年就已建成,相关部门也表示任何管线进入共同沟都是免费的,但一些管线单位仍坚持认为,共同沟现在虽然免费,但早晚要收费,因此他们情愿故意避开张杨路,单独铺线。
为避免张杨路共同沟的这种遭遇,国内很多地方都选择在开发区、新区等新建城区修建共同沟,由一个强有力的新区管委会来统筹管线单位入沟。然而,那些盘综错节的地下管道网,可能发生坍塌的地方,往往在市区。
就算建成了共同沟,也不代表万事大吉。为了便于管理和建设,有的国家会成立共同沟专职管理部门,如日本的东京国道事务所。不过,我国并没有类似机构,城市地下管网还处在“谁都在管,谁都不管”的九龙治水状态。
东京国道事务所的待机支援车
总之,在投资运行机制、利益纠葛和管理体系理顺之前,共同沟很难大规模推广。
没有共同沟,那该怎么办?
共同沟难以推广,老城区管网改造更是难上加难,是不是就只能等着路面塌陷?当然不是。
有学者指出,绝大多数的具有形成现实塌陷灾害威胁的地下空洞,普遍位于地面以下3米以上范围并与地下管线紧密伴生。
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尽职尽责,对老旧管线进行维修保养或更换,严控回填施工质量;另一方面,除了人工巡查,还应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检测道路状况,如探地雷达技术,因为道路下土层和空洞内空气是不同介质,人们可以通过实时观测雷达图谱显示的频率、振幅、相位变化,判断地下是否有“病害”。
探地雷达车
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委员崔海涛还建议,城市道路塌陷灾害普查探测工作,需要从突发应急过渡到定期常态化。可以选择几个典型代表性城市,在城市管线密集区、地铁施工沿线等重点区域系统实施道路塌陷灾害普查探测,通过试点,验证、改进技术装备和工作方法,总结经验全国推广。
城市路面塌陷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,但并非完全不可预防。在共同沟还很遥远的时候,加大预防路面塌陷的投入,发现隐患,也会有不错的效果。而是否舍得投入,就要看相关部门到底更爱城市的面子,还是更重城市的里子了。